水光潋滟鸭浮游,客览绿松鸟啼鸣,这个美丽的景象,是我市扎实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的丰硕成果。
从去年开始,我市将全域万里绿水长廊项目列入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松花江、鸭绿江、浑江三大水系,结合自然生态、河湖分布及地域文化特色,坚持江河水系的“线”及空间布局的“区”有效统筹,形成水韵鲜明、相得益彰的生态长廊。
在靖宇县花园口镇松花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清澈的松花江水与蓝天白云相映、与两岸青山相衬,良好的水生态成为当地发展特色旅游的黄金水道。靖宇县水利局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丛文君告诉记者,景区现在的生态美景得来不易。2018年至2022年,靖宇举全县之力,用四年时间完成了花园口镇松江村护岸工程和正身河入江口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紧建设花园口景区及周边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好去处。
据了解,2022年我市计划实施绿水长廊项目30项,全年计划建设绿水长廊61公里,计划投资6.79亿元。赶在入冬前就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临江市鸭绿江城区段生态修复项目,是地处鸭绿江上游的重点绿水长廊建设项目,预计2023年末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近年来,我市聚焦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坚持挖潜力、补短板,增绿量、提质量并重,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绿色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屏障功能不断提升。
江源区煤炭资源开发有上百年历史,砟子镇砟子村西煤山是当地典型的煤矿开采区之一,长期以来的无节制大规模开采,一度导致区域内大面积矿山植被损毁严重,煤炭资源枯竭了,绿水青山也不在了,生态环境重度破坏成为当地生态恢复治理的难题。如何让昔日的废旧矿山重新变成片片青山,江源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采访中,江源区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朱桂锋向记者介绍,2018年,江源区下大力气实施矿山开采损毁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行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治理,坚决打好矿山生态修复战。通过种植云杉、落叶松、杨树、五角枫等树种,全面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经过不断覆土和补种,目前成活率能达到80%至90%,西煤山地质沉陷、植被损坏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恢复,资源枯竭的老矿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从2018年开始,江源区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建设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进矿山开采损毁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修复范围含大石人、苇塘、砟子和八宝4个矿区。2021年6月,项目全面竣工,总修复面积613.73公顷,矿山采区陆续实现复垦复绿,“生态白山 美丽江源”成为了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